三月春始,在沿海高速大豐段管制區域內,一抹橙色向前方緩緩前行,這是三維雷達機器人正在探明大豐沉降段病灶準確位置。為進一步提升G15沿海高速路面質量,解決大豐路段嚴重沉降問題,工程技術檢測中心結合本年度大豐段現場實際情況,以多種方式開展大豐收費站至大豐服務區間專項調查工作。
“傳統”與“革新”共生
秉承“項目集約、資源共享、管理高效”的養護精神,實現“封一次,做多次”的目標,三維雷達機器人探測大豐沉降段病灶準確位置的同時開展沉降路段測量工作。本次沉降路段人工測量在一般路段以縱向測量間距5m進行觀測,每個斷面橫向位置四個測量點,通過縱橫向加密測量,準確獲取縱向及橫向不均勻沉降數據,以滿足施工圖設計精度要求及施工要求,本次測量長度為7公里,測量頻率為5m,總測量點數約5600個。
在全面推進技術革新的內生驅動下,進行傳統人工測量基礎之上,檢測中心首次引入車載三維激光道路檢測系統,對大豐收費站至大豐服務區間開展專項測量工作,車載三維激光道路檢測能夠快速獲取路面的海量三維點云數據,鏈接AUTOCAD平臺進行道路養護設計,提供矢量病害分布圖、道路縱橫斷面數據、養護設計填挖方量信息等成果,可實現車流速度下高程的快速測量。
“智慧”與“速度”兼顧
為貫徹落實江蘇交控智慧交通相關部署,本次項目中首次引入三維雷達機器人,充分運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道路養護技術水準。專門應用于項目級道路病害調查的機器人,可結合道路路網級普查結果對重點區域進行路面及路基病害全覆蓋精準檢測,系統搭載 2D、3D 視覺融合系統以及不同頻段三維探地雷達,同步采集道路表觀及內部結構信息,各類型數據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精確配準,結合AI學習等計算機輔助分析技術,關聯道路表觀、內部信息進行同位置融合分析。通過三維雷達機器人對沉降路段的快速檢測,可構建沉降段三維模型,分析路段沉降問題,為東部大修設計階段提出解決方案提供依據。
“安全”與“高效”并重
因G15沿海高速車流量大,且貨車占比超過50%,由于本次調查工作的特殊性,需對半幅車道進行調查,把握現場人員的安全是工作開展的核心與基礎。為保證管制擺放的合規性、轉場的高效性,調查期間根據養護作業經驗制定管制方案,合理安排監測計劃,將第一車道測量路段放在車流量較小的上午,減小管制收放的危險性;合理安排檢測時間,規避社會車輛駕駛疲憊期,降低現場作業的危險性;合理安排人員隊伍,加強安全培訓,明確現場分工,增加巡視、防護人員,配備充足防護措施,提高現場調查工作的安全性。
3月27日上午,隨著K1036+000-K1034+000段雷達檢測的結束,本次沿海高速大豐沉降段專項現場調查工作順利完成,此次專項調查的完成不僅為后續施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工程技術檢測中心增加了調查的新手段。下一步,工程技術檢測中心將始終踐行“蘇式養護”的理念,高質量做好設計技術服務工作,助力東部大修項目向上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