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elect id="poi5u"></delect>
    <table id="poi5u"></table>
  2. 新聞中心 News
    員工風采
    心系高湖百姓事 一片丹心照大地
    發布時間:2021-02-25 10:27:00   來源:
           2015年,百祿鎮共有省定經濟薄弱村五個,是灌南縣最貧弱的一個鄉鎮。為推動經濟發展,幫助百祿鎮走上脫貧致富路,2016年起,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連續三屆,選派4名優秀干部作為“第一書記”到百祿鎮掛職鍛煉,對口幫扶。五年過去了,在幫扶隊員和鎮村領導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百祿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目前為止,村集體每年收入均達到20萬以上,人均收入14000元以上,連續四年獲得灌南縣鄉鎮經濟和社會發展考核一等獎。新一屆的幫扶隊員張言豐書記所幫扶的高湖村也在其中。  
    想致富先修路,修出幸福路
           初春,張言豐再次踏上百祿鎮高湖村,走在鄉間的硬化路上一片安靜祥和,路邊的野花正開的爛漫,喜鵲在枝頭鳴叫,村民們個個神采奕奕。他回想起剛來時的情景....
           2020年3月的清晨,下著小雨,這是張言豐第一次來到高湖村,泥濘的鄉村小路旁,滿是雜草和垃圾。這樣的路又窄、又滑,晴天塵土飛揚,雨天就變成“沼澤”。老人,孩子走在上面尤其步履蹣跚。村民說,因為路不好走,外面的人難“進來”,村里面的人“難”出去,鄰里之間也比較疏遠。
           這些泥濘的路“鎖”住了高湖村,也“擋”住了脫貧的希望。
           “這樣的路,讓村民和村干部走,一年一次是體驗、一月一次是磨煉,但它是全村群眾的唯一選擇,經常走甚至天天走,就變成了一種折磨甚至苦難。”參加第一次村組干部會時,張言豐脫口而出的話讓現場氛圍瞬間凝重。想致富先修路,面對大家懇切的目光中,他下定決心,要幫助村里筑新路,實現“組組通”甚至“戶戶通”,帶領全村貧困群眾找到一條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真正出路。為了這個目標,張言豐一頭扎進修路的項目中,他和村干部多次實地測量勘察線路,編制預算,聯系后方單位爭取資源、申請資金,。
           2020年5月,張言豐運用高養公司提供的銑刨料將村里所有的戶前道路進行了硬化,憑借自己多年從事道路養護的豐富經驗,兩個多月的時間,修筑了5條共計2200多米的硬化路。
           路修好以后,晚上出來散步得村民多了起來,村子周圍熱鬧起來,村民們心里亮堂起來。村民們激動的說:“以前最怕下雨天,接送小孩上學的三輪車,半個輪子陷在泥里,走也走不動,現在好了,再也不用踩著爛泥出門了,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幫扶隊員對我們老百姓的關心??!”村支部書記感慨地說:“ 要不是張書記,單靠村支部,這些路幾年都不一定修好,感謝張書記!”面對大家真摯的感謝,張言豐深受觸動,他更加堅定了自己信念:決定的事就要快干、干成、干好,不辜負百姓的期待。
            兩千多米的硬化路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對于百姓來說,是打開了脫貧的希望路,幸福路。
    用一方“產業”,“富養”一方人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興旺,村民們的收入才能穩定增長。
           村里得路況變好了,村民們的走動也多了起來。張言豐經常與村民交流,詢問他們生活和生產情況。高湖村以種植業為主,傳統農業小戶種植成本高、收益低。為了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張言豐和村支兩委引入市場機制,到相關企業洽談,推動傳統農業產業實現轉型升級。經過和鎮域內大型養殖企業綠緣牧業簽訂合作協議,流轉高湖村土地900多畝,用于種植青料,每年每畝地每個農戶能夠收到920元的補貼。不但保證了農民的基本收入,還為村民創造就業崗位,村集體每年收入可以增至4萬元以上。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真金”,在此基礎上,張言豐又利用江蘇交控扶貧平臺帶動高湖村產業發展。2020年9月,灌南縣農特產品在首屆中國高速公路美食節參展,大米和五谷雜糧、各類菌菇干鮮貨、手工粉絲、優質葡萄等在展會受到好評。經過策劃,展會現場開展直播帶貨和商品推介,對接部分高速服務區采購灌南特色農產品,在拓寬銷售渠道的同時,提高影響力和美譽度,高湖村經濟發展后勁明顯增強,為深入提升消費扶貧奠定了基礎。
           張言豐用一方產業“富養”一方人的理念,為高湖村振興經濟建設描繪出新藍圖。
    教育奠基,聚焦志智雙扶
           弱鳥先飛,要從教育抓起。在走訪期間,張言豐最關心的就是村里的留守兒童。每次看到他們使用的破舊書包和文具,張言豐就想到自己的一雙兒女,他說:“我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看著這些孩子遠離父母,留守在村里,我很是心疼。”
           張言豐聯系發動高養公司為百祿鎮中心小學247名學生捐贈了書包文具等學習用品,同時聯系社會上的愛心企業為高湖村貧困兒童送去9500元慰問金。平時在村里,他也經常會帶衣物和生活用品看望村里生活困難老人和孩子,陪老人嘮嘮嗑,勉勵孩子們努力學習。知識改變命運,他身體力行傳達正能力。
           下一代要過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教育才能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能不能致富,關鍵看支部” 
            “有一個好支部帶領大家干事創業,比有形的財富更重要,要更能管長遠。” 張言豐常這樣說。其實在幫扶之初,村干部思想很保守,缺乏脫貧致富的創新思路。為此,幫扶隊員結合鄉村實際,幫助定點幫扶村抓好高素質基層黨組織和高素質黨員隊伍建設。讓黨建充分發揮力量,讓黨組織成為推動發展、服務群眾、促進和諧穩定的基石。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張言豐幫助村干部強化政治建設,規范組織生活,帶領村支“兩委”和黨員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等。并組織全體村黨員干部參觀周恩來紀念館、劉老莊八十二烈士革命紀念館、沙家浜革命烈士紀念館等等。黨員學習活動的開展,活躍了黨內氛圍,提高村里黨員素質和水平。特別是他和村干部走出去,到致富示范村永聯村實地學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經驗,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增強為民服務意識,加強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號召力。
            張言豐說:“群眾的事情,要讓群眾更有發言權”。在他的帶領下,村里還建立了“4+2”工作法,即四議兩公開制度。凡是涉及到低保評定、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改善等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事項,都保證公開、公正、透明。制度健全了,工作有方法了,群眾有了發表意見、參與決策的平臺,大家參與村級事務的積極性迅速被調動起來。通過“4+2”工作法的實踐,高湖村基層民主深入人心,基層黨建扎實推進,鄉風文明日新月異,為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思想保障。
            著名詩人艾青在《我愛這土地》詩中這樣寫道: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從進入灌南縣的那一刻起,張言豐就愛上了高湖村這片土地,肩負著脫貧致富的使命,他帶領村民繼續奮斗著,奔跑著,加深跑向幸福的遠方。
            張言豐書記只是五名幫扶隊員的縮影。五年來,江蘇交控幫扶隊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屆接著一屆干,始終秉持思民生、解民憂、辦實事的理念,真心全意投入幫扶工作,默默耕耘,留下了,一支堅強的隊伍,一條延綿的致富路,也留下一首“以丹心筑路,為土地鑄魂”的贊歌?。蛄吼B護處 周晉如)
    黄h片网站免费不卡,无限在线观看免费,最爽无遮挡行房视频,求饶高潮尖叫抽搐视频